400-6851-568
15801587877——1580158045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6-05-18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4814
产能过剩、结构失衡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去产能”列为2016年落实“供给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之首,化解过剩产能究竟靠什么呢?
有人说:化解过剩产能应该“靠政府”,这是典型“政府干预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时代老套路。过剩产能更多出现在国资国企或央企,“靠政府”大包大揽当然毋庸置疑,问题是:政府加强行政干预方式下,大批“僵尸企业”僵而不死,银行呆账、地方债、城投债等金融风险上升,过剩产能周而复始、越演越烈。
显然,这种完全“靠政府”做法确实难以奏效,结果往往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追根溯源,造成产能过剩根源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绿色智能制造等,带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引发产能过剩。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技术变革还深刻地改变引领着全社会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其次,碳排放、环境治理等隐形成本让很多落后产能失去竞争优势。
第三,全球周期性经济衰退、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引发产能过剩。
总而言之,不管哪一种因素演化导致过剩产能,企业产品最终都要由市场认可,满足需求的产品是不会过剩的,市场才是终结者。因此市场化配置资本资源,才是解决过剩产能的“灵丹妙药”。
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公司破产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儿。淘汰过剩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破产、兼并重组本身就意味着各类资本要素重新整合再分配,这是成熟经济体自我修复的一种表现。美国政府通过“减税”,并依靠高度自由市场体系强大自我修复,率先走出危机,实现复苏。过剩产能在市场调节方式下逐步趋于均衡,被消解于无形。
说到底,靠政府大包大揽,“政府干预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一味延缓过剩产能的调整的办法,解决不了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根本问题,只有按照市场经济配置资本或社会资源原则,加快推进国资国企破产、兼并重组,产能过剩、大批僵尸企业方能有浴火重生的机会。
目前,最迫切的是要从“去产能”,转变政府国资国企监管方式上进行变革。
总而言之,推动落实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将是一个阵痛的过程,就好比人身上患恶疮毒瘤,如果不做手术割除,就会恶化扩散,进而危及生命。政府推动国资国企改革、落实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等,本质上是经济体系本身一种自我修复再生。
仁达方略认为:只有转换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本或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带来问题还应交给市场解决,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失衡问题。
↑上一篇:从一家农村刷墙公司入选哈佛案例库看企业战略转型升级的三大因素
↓下一篇:供给侧改革症结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