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企业如何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25-04-08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47
【本文导读】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布局正当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工企业需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要求,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统筹编制“十五五”规划。本文结合行业趋势、政策导向及标杆企业实践,探讨建工企业如何科学编制规划,实现转型升级。
锚定国家战略,明确发展定位
“十五五”规划编制需紧扣国家政策导向。2025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统筹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协同发展。建工企业应围绕以下方向定位:
01服务“双碳”目标
住建部将智能建造与绿色建筑列为“十五五”关键路径,要求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装配式技术,并强化建筑能效分级管理。例如,北京市副中心在“十四五”期间建成超低能耗建筑31.88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比达10%,为全国树立标杆。
02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湖南省提出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湘西高质量发展”等区域规划,建工企业需结合属地需求,优化区域布局。如某央企二级公司通过“熟地深耕、下乡出海”策略,实现省内市场稳固与海外业务突破。
03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资委要求央企2025年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达35%。上海建工集团布局建筑机器人研发,打造50余款智能装备,应用于高风险施工场景,推动“危繁脏重”作业智能化。
聚焦核心能力,规划战略路径
建工企业需围绕“科技、绿色、智能、协同”四大维度,构建核心竞争力:
01科技创新驱动智能建造
数字化转型: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和智慧工地成为行业标配。建管家公司开发的“市场经营决策系统”通过AI+数智化工具,帮助建筑企业精准匹配项目商机,规避合作风险,提升决策效率。
智能装备应用:北京副中心将14个项目列为智能建造试点工程,推动建筑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力。例如,上海建工自主研发的智能高压淋水机器人、地下空间土方抓挖一体机,显著提升施工安全与效率。
02绿色低碳引领可持续发展
超低能耗建筑推广:北京市副中心要求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标准,2024年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达262.75万平方米,超额完成目标。
循环经济实践:甘肃省公路交通建设集团联合高校研发钢渣、煤矸石等固废材料用于公路建设,降低建造成本30%,打造绿色交通样板。
03产业链协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EPCO模式创新:苏文电能科技从电力设计拓展至EPCO一站式服务,通过“电能侠”平台实现能源管理智能化,毛利率提升至50%以上,形成“建设+运营”闭环。
多元化产业布局:浙江交投集团探索“建筑施工+产业投资+金融服务”体系,投资新能源产业园与光伏电站,实现业务协同与抗风险能力提升。
构建科学规划体系,强化实施保障
“1+1+3”滚动规划机制
某建筑央企采用“1个总体规划+1个三年滚动计划+3个专项规划”模式,确保战略动态调整。通过“强党建、优组织、聚资源”等举措,夯实市场经营、大商务管控等核心能力。
多方协同与资源整合
政企研合作:北京市住建委牵头组建智能建造联盟,吸纳副中心企业参与,打造“一核两翼”产业空间布局。
人才与资金保障:应对劳动力短缺(10年减少1500万建筑工人),企业需加强技能培训,如中核华兴通过智能化施工减少人工依赖,同时引入数据分析师、机器人操作员等新岗位。
风险防控与政策响应
融资模式创新:针对地方债务压力,某企业探索“产业基金+项目融资”,破解资金瓶颈。例如,苏文电能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智能运维平台建设。
合规与风控体系:强化投融运全周期管控,避免重蹈西安建工集团流动性危机覆辙(中期票据违约致信用评级下调至C)。
“十五五”是建工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企业需以国家战略为纲,以创新为魂,以绿色为基,以协同为要,科学编制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正如住建部所强调:“发展智能建造是建筑业转型的内在需要,需全行业齐心协力,培育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唯有主动求变、精准布局,方能在这场变革中立于潮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建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