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51-568
15801587877——1580158045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6-05-18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5933
国企改革如火如荼,企业转型升级轰轰烈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国企改革怎样进行顶层设计和政策导向?企业现在面临的管理挑战是什么?如何创新战略新思维?
就在上周,仁达青藤研讲院第二期微课堂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微课邀请到王吉鹏先生为大家带来精彩分享《国企改革下的企业转型升级与管理创新》。根据统计,此次微课分享有效收听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课上反响热烈,许多学员纷纷表示收获很大。
下面是对王老师讲课的精彩回顾:
国企改革如火如荼,企业转型升级轰轰烈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王吉鹏先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国企改革下的企业转型升级和管理创新:一是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导向,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管理挑战和一部分战略新思维。
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导向
一、着力发展有巨大产业拉动力的产业
5月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讨论决定了四个事项:一是扩大民间投资;二是进一步部署互联网+,加快中国制造业转型;三是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四是部署促进通用航空业的发展。
这项决定非常的英明和及时。
四年来,我在各种场合都呼吁:要抓紧开放我们的通用航空。因为飞机行业的产业拉动比达到1:80,它会极大拉动制造、物流、材料、电子、金融等等领域的成长。近年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但它占比越高,经济形势就越紧张,因为拉动比较差(但不能因此否定第三产业,这是两个概念)。
二、现在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宏观环境里
习总书记提出新常态,新常态具有三个特征:调速、调结构、调动力,这是从宏观角度来讲的。我本人有一次在清华大学演讲,从微观角度提出了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总体上经历了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之初到1995年是要素驱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只要你有资源或者你有政策,你就具有竞争优势。
2、95到05年,国内企业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就是效率驱动阶段。这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要素禀赋已经被摊薄了。在同等要素禀赋下,谁更有效率谁就会获得竞争优势,海尔、联想等企业就是在这个阶段通过效率驱动获得竞争优势的。
3、第三个阶段是创新驱动。05年到现在,全国企业整体上进入创新驱动时期,谁更有创新力,谁就更有竞争力。包括观念、技术、机制、文化的创新等等,创新从整个国家的层面拔得很高,所以我们要适应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三、紧紧把握政策动态,紧紧跟随时代步伐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批准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实际上五中全会公报早就对下一步产业发展提出了很多明确指引。
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推动绿色低碳玄幻发展体系等,主题就是绿色发展。从中可以读出,包括海绵城市、城市管廊、水域治理、锅炉改造、水处理、土壤修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等产业,将会得到扶持,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今年两会特别浓墨重彩地推出一个词,叫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就是供给侧结构改革,核心是三去一降一补,分别是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我自己加了一句:稳金融。我们的金融积累了很多风险,如果它不稳将直接冲击我们的国民经济,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这就是现在大致的宏观环境。
我们现在面临的管理挑战和一部分战略新思维
我经常强调一个观念:发展企业,一定要放到一个宏观背景当中去,在当前的宏观背景当中我特别强调的就是观念创新。我认为企业最彻底、最本质的改变就是从思维层面开始。所谓思维创新,就是运用新的思维逻辑重构企业的思维体系,思维创新可以让企业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更新的角度,重新确定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和资源整合方式,从而指引企业的创新。
一、国资国企存在的问题
2015年是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之年(1+N);16年称为改革落地之年。在这些年里,国有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是我们全国经济的一部分,判断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发展的好坏,我们不应该仅看国企、国资,而应该放到整个经济发展领域去看,就是他的发展是不是对整个经济发展是最优的。
从三中全会,到中发22号,国发63号文件,一系列文件对国资国企改革提出了规范要求。 就这里面的几个核心问题词对应到我们的改革发展和管理创新,我谈一些个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第一,是国有企业的分类问题。央企分成两类:公益类和商业类,允许地方企业各自分类,上海北京各自分了三类,大同小异。实际上这个分类,我个人认为,这个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还需要做很多扎实的深入细致工作。
这些年国有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都不是很明确可以分出功能的。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是多元化经营发展,所以如果简单把它归为一类,从而很机械地套用一种监管模式,恐怕对于企业的发展不是很有利。
第二,有关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混改现在是各家企业重点研究探索的改革方向,也是我们众多的民营企业所关注的市场动向,因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会释放出很多的市场要素,对于各类市场竞争主体都有重大利好,但是这里面有很现实的问题,如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混改以后,如果不彻底解决法人财产权的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就会成为一个伪命题。
第三,把国有企业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一类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各地还出现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划分比较混乱。
二、改革的历史遗留问题
今年国务院国资委还要继续推进十项试点,重点推进九项工作。 改革仍然如火如荼,任重道远。这里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有很多很现实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有这样一段话:
1、还没有完成市场化,又面临全球化挑战
2、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又面临信息化变革
3、还没有建立战略管理体系和创新体系,又面临瞬息万变的环境所引起的不确定性困扰
4、还没完成内部制度改造,又面临企业再造和重组
5、还没有国际化经验,又面临跨国公司的压力
三、企业良性发展的几个要素
在这样一系列的挑战和内外环境巨变的背景下,我们的企业如果想活的良性发展,有几个方面必须重点面对:
第一个要素就是方向性要素,也就是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所谓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战略就是方向。这些年,我们国内企业在战略规划上越来越重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仍然存在一些误区,我做过总结——
1、最大的误区就是有规划无战略。我们很多企业没有认真的选择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只是规划了怎么做,甚至有的企业连规划都没有,只有计划。
2、分不清投资多元化和经营多元化的区别。我不反对多元化,但是有很多企业,投资一个领域,就要亲自去经营它,只会当老板不会当老总,分不清投资多元化和经营多元化的区别。
3、把混乱化等同于多元化。有很多企业谈起他的战略头头是道,什么同心多元化、有限相关多元化、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我说这就是混乱化。你这个逻辑是不存在的,是打哪再指哪,是编出来的一个逻辑。
其他几个要素包含:合理高效的组织管控模式,激励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体系,优秀的文化等,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驱动企业高速发展的车轮。
四、思维模式
十二五以来,我们不断观察企业发展的态势,分析企业成长的规律,总结了以下一些思维模式:
1、我们的国有企业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虚火旺。
2、行业发展趋势是兼并重组联合。
3,我们要从规模增长思维转到价值增长思维。
什么叫规模增长,什么叫价值增长?
上个月公开年报,美的集团净利润大幅增加,而格力却大幅减少。实际上2011年,美的集团销售收入突破1200亿,成为家电行业的老大;同年格力只有760亿人民币,美的是它的1.5倍。规模大了,看似美好。实际上,按照我们的研究(实践也证明了),企业如果仅以规模为目标,一定是错的:美的在1200亿销售收入的情况下,到年底一结利,净利润第格力15%,也就是你卖人家1.5倍的货,赚人家80%的钱。
当时美的进行了转型,我也参与其中。有一项转型是从规模增长转变成价值增长。经过努力,从2011年到2012年,美的集团销售收入同比大幅降低40%,但是净利润同比增长25.13%,转型初见成效。
索尼也是如此。三十年前索尼跨界转型,收购哥伦比亚公司、买断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版权,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结果三十年过去,如今的索尼还是世界性大型集团公司,而与他同期竞争的松下日立等企业要么经营惨淡,要么关张倒闭。
这就是长期战略思维,属于发展战略而非竞争战略。
限于篇幅,王吉鹏先生分享的更多精彩内容不能一一展示,如欲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仁达方略”公众号,或联系仁达方略客服。
↑上一篇:仁达方略:生长,是蜕变伴随着楚痛的幸福
↓下一篇:仁达方略咨询师对武汉某项目的调研访谈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