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51-568
15801587877——1580158045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6-11-07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6248
祛层级|国资报告采访仁达方略董事长王吉鹏:企业层级过多,是病,得治。原标题:《祛“层疾”:企业层级过多,是病,得治!但方法不可机械、跟风》
新常态下,面对外部竞争环境的严峻局面,中央企业降本增效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紧迫。与此同时,央企经营效益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营业务分散、管理层级过多、法人链条过长等问题更是暴露无遗。
事实上,压缩管理层级始终是国资委针对央企的重点监管内容。2004年,国资委就曾提出“央企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要求央企法人管理层次基本控制在3级以内。此后,国资委也对央企层级管理展开多轮摸底清查工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避免企业陷入“大企业病”泥淖。
但十多年过去,层级压减尚未能得到根本改观。2016年的新一轮摸底清查工作中,部分央企还呈现出不减反增的态势。组织层级扩张之病始终难以根治,已然成为央企肌体内的痼疾。
当前,“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多数企业管理层级压缩至3~4级,法人单位减少20%”的央企瘦身目标已经锁定。面对难以治愈的层级压缩痼疾,找准病灶,辨证医治方能起到治本之效。为此,《国资报告》经过多方调研和分析,探究央企层级痼疾久治不愈的根源,以求为新一轮央企层级压缩提供更为科学、更具实效的应对之策。
缩减层级,为什么?
从中央到国资委,从学者到管理者,多方热议的层级管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命题?如果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便很难理解央企管理层级和法人层级压缩的现实意义。
与所有大型企业组织构建原理相同,央企作为一个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主体,其在长期的业务扩展和发展进程中,会结合自身主营业务板块形成一套企业特有的组织管理结构。
从行政意义上而言,企业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管理者之间设置的层级,就成为通俗意义上的管理层级。参照管理层级架构形式:集团总部、战略业务单元(子集团)、子公司(分支机构)就架建起了一个最基本的企业管理层级形式。
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为例,集团总部作为战略管理主体,下设医药分销、医药工业等九大业务单元,其不同业务板块延伸出的经营主体,就构成了集团的第三级管理层。
“一层权限,可以称作一个管理层级。管理层级是权限的划分。”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王吉鹏接受《国资报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集团总部到分子公司管理层级降低的过程中,战略的侧重点逐渐减低,而经营的侧重点逐渐增加。集团干预的事务越多越具体,也就是越集权,集团内部管理层级越少。
如果说管理层级是管理权限的一种无形标志,法人层级则更为具象化。法人层级是指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法人企业,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其在在业务拓展和市场竞争中,会不断新设法人单位,延伸法人层级。作为独立进行各种民事活动,独立承担民事活动的法人主体,叠床架屋式的法人层级势必会拉长管理层级。
“正常的市场经济运营中,集团不同的法人层级间会出现交叉持股。原先,总部控股的二级集团,显然是子公司。而现在出现了交叉持股的问题,如中远、宝钢等企业间的合作性持股,就无法简单用子公司来衡量。因此,法人层级有时也很难分的特别清楚。”王吉鹏分析道。
总而言之,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随着企业业务范围的拓展,企业资产规模和管理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管理层级和法人层级链条都会在无形中朝着横向和纵向领域不断拓展。
从两者实际产生的影响来看,管理层级的增加,导致央企决策链条延长,既造成决策效率下降,企业难以对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同时也增加了决策控制风险。随着法人层级的扩张,集团公司无法适时监控层级末端下属子孙公司,下属各级子孙公司不当决策及违规决策、扭曲甚至不执行集团决策的事件难免时有发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预防腐败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难度相应加大。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集团企业中,管理层级交叠穿插于法人层级中,管理层级的压减势必会带来法人层级的变化,而法人层级的调整主要服务于企业管理层级的调整。因此,央企层级管控结构调整中,二者之间也呈现出交错进行的紧密关系。
这就意味着,今天我们来探讨央企管理层级压缩时,既包括法人层级的调整,也涵盖管理层级的压减,两者难以完全割裂来谈。作为层级管理的两个不同侧重点,层级压缩的最终指向均是力求企业运转更为通畅、高效。
顽疾,得治
管理层级和法人层级作为企业发展的伴生物,很早就引起了关注。2004年,当国资委接管196家中央企业一年之后,一些处在业务、规模快速扩张时期的中央企业已经普遍暴露出监督管理失控,决策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
对此,国资委在2004年6月,正式发布的《关于推动中央企业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
争取在2005年年底前,原则上将中央企业的法人管理层次基本控制在三层以内。其中,对规模较小的中央企业,法人管理层次应基本控制在两层以内;规模特大的中央企业、属特殊性行业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法人管理层次可适当放宽,但一般不超过四层。
文件出台四年后,2008年12月,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再次强调,进一步突出和精干主业,主动剥离与主业无关的业务板块,加大对子企业的清理整合力度,坚决把管理层级压缩到3级以内。
这一时期,中央企业主业原则上不超过三个,与中央企业必须争当行业前三名,中央企业管理层级不能超过三级等一同纳入李荣融提出的“三三制”原则之中,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率的改革目标进一步明确。
2009年,国资委再次下发《关于调查中央企业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有关情况的通知》,要求央企书面报告其管理层级情况,以便国资委摸底调查,有的放矢。
文件出台速度不断密集,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不过,三令五申之后,央企层级的扩张态势依然严峻。审计署2012年度审计报告显示,53户央企中有45户内部层级超过4级、最多达11级。
一段令李克强总理印象深刻的地方工作经历,更是从某个层面折射出企业管理层级的紧迫性。“我在地方工作的时候问过一家国企的董事长:你们到底有多少家下属公司?他一开始回答80多家,第二次说100多家,结果我们的工作组下去摸底,发现竟有200多家!”
“连董事长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的企业到底有多少家子公司、孙子公司,这怎么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竞争力呢?”
针对2004年至今的央企层级缩减改革进展状况,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表示:“为什么国资委组建不长就提出这个问题,但是直到今天,这个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且某种程度上某些方面更严重了?需要认真反思总结。”
仁达方略国企改革系列最新研究《法人治理:董事会运作及股东风险防范实务与案例》等图书隆重上市,欢迎社会各界订阅与交流!仁达方略董事长王吉鹏专访通道:1381063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