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达方略公交行业“十五五”战略研究:数据驱动与生态重构引领转型突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25-09-04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25
【本文导读】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公交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的关键节点。私家车普及、网约车崛起及轨道交通扩张多重挤压下,传统公交客流持续下滑——2024年全国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仅为386.7亿人次,不足2019年的56%。面对经营压力与低碳转型双重挑战,仁达方略深度研判行业破局路径,提出以数据赋能、场景重构与绿色升级为核心的转型战略,助力公交行业从“被动承运”转向“主动服务”。
一、客流下滑倒逼改革,公交自救的四大破局点
客流萎缩与成本高企正加速行业洗牌。电动公交虽为绿色转型主力,但其高昂购置与维护成本进一步加重企业负担。在此背景下,领先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探索出可持续模式:
动态优化基础服务:武汉333路公交通过GPS实时调度,将高峰候车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5分钟;哈尔滨应用AI大模型预测路况与客流,动态调整班次,使高峰准点率再升15%。
激活闲置资源融合物流:广州试点南沙机场快线在平峰期运输快递,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并增收;深圳巴士集团将公交场站开放为无人物流车充换电节点,实现“一站多能”。
响应多元需求定制服务:菏泽推出“就医专线”“购物专线”,滨州实现县市区就医专线全覆盖;台州为药企定制通勤班车,满足刚性通勤需求。
拓展副业增收:成都公交对外开放270个充电车位,部分场站提供24小时服务;广州公交与广药集团创新“带量采购”广告模式,年降本超百万元。
典型案例:成都公交集团与顺丰合作,在五桂桥枢纽站增设快递寄取点,覆盖周边19个社区,将客流集散地升级为“社区生活服务节点”。
二、数据驱动重塑运营,从经验决策到智能画像
公交规划长期依赖经验判断,导致线路重复率高、冷热不均。房县“数公基”平台通过三维实景建模整合80类5.9万条数据,构建“路网建筑人口”可视化模型,精准识别通勤走廊。分析发现县政府至东城工业园运力缺口后,将发车间隔从15分钟压缩至10分钟,并增开高峰快线,同时利用冷线运力开通城关至白鹤湾景区定制公交,实现资源零成本优化。
城际公交数字化改造同样成效显著。黔西南州兴义至兴仁线路接入“万峰畅行”平台后,基于历史订单的AI算法每月自动生成最优站点方案,并启动“公交+定制”混合运力模式,使准点率跃升至97.6%,早高峰7:009:00客流占比达22%。其“三改一降”策略(改车型、改班次、改站点、降票价)更将票价从34元降至16元,日均客流稳定在千人次以上。
三、“公交+”生态构建,从运输工具到城市服务枢纽
传统票款收入模式难以为继,行业亟需挖掘场站、车辆、低碳运力的复合价值:
公交+物流深度融合:郑州公交与顺丰合作设计“富余空间运快递”方案,利用夜间停运车辆运输高时效同城急件;襄阳开通6条“同城半日达”公交邮专线,将场站改造为客货邮一体化枢纽。
场站资源商业激活:深圳巴士集团与顺丰、新石器签约,共建“公交+物流+无人车”三链融合生态,场站转型为区域物流调度中心。
场景化专线开拓刚需市场:包头开通“美食主题公交”串联餐饮街区;台州联合景区酒店推出旅游专线,锁定游客高频出行场景。
此模式不仅提升资源利用率,更创造社会协同效益——成都公交枢纽嵌入快递服务后,居民取件步行距离平均缩短40%,社区生活便利度显著提升。
四、绿色化与政策赋能,电动化浪潮下的战略机遇
政策端持续加码绿色交通。全球电动公交市场将迎爆发式增长,预计从2024年89亿美元增至2031年29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中国占据全球产能核心地位。地方政府同步推进配套改革:
内蒙古出台13项措施,要求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优化信号优先系统,并推进公交“进医院、进校园、进园区”;
黔西南州以新能源公交替换传统客车,车辆周转率提升2.3倍,单位能耗成本下降28%。
五、仁达方略战略建议,构建智慧公交生态体系
基于深度调研,仁达方略提出公交企业“十五五”转型核心策略:
1.数据资产化运营:建立企业级数据中台,整合IC卡、GPS、手机信令等多维信息,实现OD热力图与需求预测驱动线网动态优化;
2.场景化产品设计:针对通勤、就医、旅游等刚需场景开发专线,结合老龄化趋势拓展非急救转运服务,提升用户黏性;
3.混合生态开发:推动场站向“充电站+物流节点+社区服务中心”转型,探索广告、充电、零售等多源收入模式;
4.政策红利捕获:对接国家低碳交通补贴,争取路权优先与土地配套,降低电动公交更新成本。
如房县般县域公交,可通过“数字底座+轻量应用”快速部署智能调度系统,避免重投入负担;大型集团则需牵头构建如深圳“三链融合”的行业生态圈。
“客流下滑”表象下,中国公交行业正经历从运输工具提供商向城市移动服务运营商的跃迁。在“十五五”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成功转型者将不再局限于车厢内的票款收益,而是以数据为纽带、场站为支点、绿色运力为基石,深度参与城市物流、商业、能源网络构建。这一进程不仅关乎行业生存,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公共价值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