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类企业“十五五”规划隐忧:战略边界不清、发展思路趋同、规划目标不实亟待破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25-07-04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7
【本文导读】
摘要: 随着“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国各地密集启动,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重要载体的城投、产投、交投等平台类企业,正面临新一轮的战略擘画。仁达方略在深度参与众多平台企业规划咨询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一些普遍性、深层次的问题正制约着规划的科学性与落地性。本文旨在揭示当前平台类企业“十五五”规划中存在的三大集中趋势与共性问题——战略边界模糊、发展思路高度趋同、规划目标虚浮不实,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呼吁行业重视并寻求破解之道。
一、 核心痛点:三大共性问题的深度剖析
1、战略边界不清:定位摇摆,政企关系模糊化
现象: 大量平台企业在规划中未能清晰界定自身在区域发展中的独特战略边界。一方面,对政府指令性任务、准公益性业务与完全市场化业务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导致资源错配、考核失焦;另一方面,在“市场化转型”压力下,又盲目追求“去平台化”,忽视或弱化了承担区域战略使命的核心功能。
案例: 某中部地区地级市城投集团,在“十五五”规划初稿中,既提出要“全面剥离政府融资职能,打造市场化投资运营主体”,又要求“无条件承担市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应急保障任务”。但在资源分配、融资渠道、绩效考核机制上,对这两类性质迥异的业务未做清晰切割和差异化设计,导致战略定位自相矛盾,执行层无所适从。
危害: 战略方向不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场化转型受阻,核心功能履行也可能打折。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2、发展思路趋同:产业选择“一窝蜂”,缺乏核心竞争力
现象: 规划中产业布局和业务方向呈现惊人的同质化。无论地域禀赋、发展阶段、资源能力差异,众多平台企业言必称“城市更新”、“片区开发”、“新能源(光伏、储能)”、“数字经济(大数据、智慧XX)”、“产业投资/基金”、“康养文旅”。缺乏基于自身优势、区域特色和深入市场分析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路径。
案例: 仁达方略近期评审的东部某省5家不同地市的产投公司“十五五”规划草案中,4家将“组建或参与百亿级产业投资基金,聚焦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作为核心战略,且具体投资策略、项目筛选标准、风险管控措施高度雷同,缺乏对本地产业链基础、技术人才储备、市场竞争格局的深度剖析。
危害: 导致区域内平台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内部竞争,难以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追逐热点易引发投资泡沫和风险;难以获得资本市场和合作伙伴的独特价值认可。
3、规划目标不实:数字堆砌缺乏支撑,实施路径模糊
现象: 规划目标设定存在“三无”倾向:
无量化依据: 营收、利润、资产规模、投资额等关键目标数字“拍脑袋”产生,缺乏严谨的市场预测、财务模型和资源能力匹配分析。
无责任主体: 目标分解不清晰,未能有效落实到具体的业务单元、职能部门和时间节点,责任悬空。
无风险预案: 对宏观经济波动、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加剧等潜在风险考虑不足,缺乏应对预案和弹性调整机制。
案例: 某省级交通投资集团在规划中提出“十五五”末实现“资产规模翻番,利润增长300%”的宏伟目标。然而,支撑该目标的核心假设(如:路网车流量年均增长率、新建项目获批进度及投资回报率、多元化业务拓展成功率)未经充分论证,也未明确实现路径的关键里程碑和资源保障措施(如:资金筹措计划、人才引进方案),更未对债务风险、建设风险进行压力测试。该规划被内部评价为“鼓舞人心但遥不可及”。
危害: 规划沦为“纸上蓝图”,严重损害规划权威性和执行力;挫伤员工积极性;误导决策层和监管机构;潜在财务和经营风险积聚。
二、 根源探析: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1、政策理解片面化与执行焦虑: 对“市场化转型”、“高质量发展”、“化解债务风险”等核心政策导向的理解存在偏差或急于求成,导致行动走形。
2、战略研究深度不足: 对区域经济、产业趋势、自身能力及竞争对手的深度研究不够,规划编制过于依赖模板和“对标”,缺乏原创性思考。
3、内部能力与机制短板: 战略管理、投资分析、市场研究、风险管理等专业人才和能力不足;内部决策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考核激励机制未能有效支撑新战略。
4、政企协同与边界界定机制缺失: 地方政府对平台企业的功能定位、考核方式、资源注入机制不清晰、不稳定,企业难以在“服务政府”与“市场生存”间找到平衡点。
三、 破局之道:仁达方略的建议
基于丰富的咨询实践,仁达方略认为,平台类企业要编制出高质量、可落地的“十五五”规划,必须着力解决上述痛点:
1、精准锚定战略边界,重构政企契约:
深度对话地方政府,明确界定“法定责任/战略任务”清单与“市场化发展”空间。
建立差异化的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与风险管理机制,针对不同性质业务分类施策。
在规划中清晰阐述“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核心能力和独特价值。
2、立足特色深耕细作,锻造核心竞争力:
深度剖析区域禀赋与自身基因: 避免盲目跟风,寻找与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企业能力真正契合的赛道。
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 即使是热门产业(如新能源、数字经济),也应聚焦于能发挥自身优势(如场景资源、地方关系、融资能力)的具体环节,做深做透。
构建差异化商业模式: 探索独特的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避免陷入同质化价格竞争。
3、做实目标与路径,强化规划刚性约束:
目标设定有根有据: 基于严谨的市场分析、财务预测和能力评估设定目标,进行多情景推演和压力测试。
目标分解到岗到时: 建立清晰的目标责任体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
资源保障与风险预案并重: 规划中必须包含详细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资源保障计划,以及针对主要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预案。
建立动态监测与调整机制: 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需建立定期评估、滚动修订的机制。
“十五五”时期是平台类企业深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一份高质量的战略规划,是企业未来五年行稳致远的“导航图”和“施工图”。破解当前普遍存在的“边界不清、思路趋同、目标不实”三大顽疾,需要平台企业自身提升战略定力与研究深度,更需要地方政府在明晰定位、优化治理、稳定预期上提供有力支持。仁达方略作为长期深耕于平台企业战略转型领域的专业机构,将持续洞察趋势、研究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助力平台企业在服务区域战略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