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51-568
15801587877——1580158045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0-09-21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4290
2009年,首次将“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足以让很多电力和煤炭企业的代表和委员们欣喜。电力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电价的改革。一子牵动全局,有人说电力改革开始破冰。
在很多企业代表“低调”的情况下,翟若愚、陆启洲、李小琳等几位电力企业领导人却频频出现在聚光灯下。有人说两会是难得的“诉苦”机会,2008年,发电企业迅速升至名列前茅的苦主地位。2009年两会,在煤电矛盾等问题的层层紧压下,他们发出了共同的呼吁:“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加快电力体制改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着重提出2009年的任务,有一条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深化电价改革,逐步完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形成机制,适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整整50个字,却足以让这些电力企业代表们欣喜。
因为“这的确是首次将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对《能源》杂志记者说。
“今年有些工作肯定要做,比如解决煤电矛盾问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的话或许再次表达了政府的决心。
电力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电价的改革,这些日积月累的矛盾已经使得改革困难重重。但,正如薛禹胜所说,“既然政府已经将其提到工作报告当中,那就不应该是太远的事情,而且,明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肯定要回顾今年的承诺”。
50个字的承诺
2009年两会闭幕后,翟若愚、陆启洲、李小琳等政协委员立即投入到了下一项工作——组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中。“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是代表们多次提到的字眼,这也正适合当前电力改革的思路,要可持续发展必须理顺能源问题。
在短短10天的两会中,他们最大的收获就是总理50个字的承诺——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深化电价改革,逐步完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形成机制,适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
2008年,最突出的矛盾非“煤电顶牛”莫属。
从2008年底的煤炭订货会上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的不欢而散到现在仍在持续的僵持阵势,把煤电矛盾推向了白热化的高潮,“必须要改”成为代表们提的最多的话题。
3月3日,全国政协会议开幕。
当天,全国政协委员李小琳就郑重提出,“再顶牛下去,没有赢家,各方都是受害者”。
煤电作为基础产业,煤电顶牛不仅仅是两个行业的问题,它可能会对上下游相关产业,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今年以来,由于煤电顶牛,很多国有煤炭企业限产保价,造成市场电煤供应紧张,煤价虽然有所下滑,但与整体物价水平相比,仍是高位运行。李小琳认为,“对于央企来说,煤电顶牛影响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而现在处于国际金融危机阶段,电力需求有所减缓,是改革最佳时机”。
与此同时,作为煤电矛盾另一个阵营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煤能源集团原总经理经天亮表示,去年五大电力公司亏损映射的是政策性问题,电价没有市场化,电力体制在改革,但定价机制得同时改变。
“电价定价机制的改革,需要国家推行,现在是非常好的时机”。
经天亮建议,国家应抓住电力供大于求的机会,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解决的关键,不是撮合今年、明年怎么做,得有一个永久的解决办法,不然长此以往,每年都会有煤电之争。他非常主张煤电联合,一是在矿区建设更多电厂,二是煤矿和电厂一起参股。“任何行业都有一定的合理利润率,不能一个行业的巨富意味着另一个行业的巨亏”。
在这种僵持下,不言而喻,政府工作报告确实给解决双方矛盾带来了一丝希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总经理陆启洲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可能近期1-2个月内,谈判就会达成一致。”
“2009年以来,电力企业虽然没有签订全年煤炭订货合同,但是,电力企业无论是通过国内煤炭市场,还是通过国际煤炭市场,都已采取签订短期购销合同或现货煤炭交易的方式,按照随行就市的交易原则,满足电力生产经营的需要,表明已经从传统的煤炭购销合同模式中解放出来了,对煤炭交易市场化改革不仅认可,而且已经付之于行动了。”中国煤炭市场网研究员李朝林对《能源》杂志记者说。
可见,无论从市场,还是从政策层面,都认为达到了改革的最佳时期。
改革价为先
“从整个电力体制改革的顺序上,电价形成机制改革是整个改革的前提,只要电价形成机制科学合理地推行,其他改革就可以事半功倍。”陆启洲在两会上透露,“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在制订这方面的改革方案。随着这些方案的出台,电价形成机制会逐步建立起来,煤电价格之间的关系会逐步理顺,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也会逐步推行下去。”
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薛禹胜代表对《能源》杂志记者说:“电价要充分反映它的价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生产成本和市场的供需关系。并且把这些渗透给居民和用电企业,让他们明白要节约。”
改革价为先。李小琳也表示有同感,在她的议案中就提出,在“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受到宏观经济层面制约的情况下,应想方设法探索新的电价管理途径。
而现状是,随着发电侧竞争日益严酷,效率不断提高,竞争带来的效益并未有效地在全社会分享,现行的电价机制存在制度缺陷,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去年两会上,李小琳的提案中就有关于电价机制的,今年她再次重点提出了这个提案。她认为,这个时候进行电价机制的改革意义重大,既是深化电力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切合当前的实际,对促进产业链的协同、产业的协调发展非常重要。
在电价改革篇,李小琳用很长的篇幅来论述了她的这份提案,她认为既要重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又要考虑电力自身的发展规律,主要在煤炭等上下游产业链价格调节上整体合理;在电力发、输、配价格调节上,更加协调;进一步理顺价格形成机制,真正地反映市场情况,符合市场规律,也使得发电环节的竞争和经济效应,传导到最终的消费端。
我国煤炭资源占主导的特征,决定了火电为主的电力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煤电产业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两大基础和支柱,且是上下游产业,二者应相互依存、协调发展。因此,我国能源供应要实现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多元发展,就一定要加强调控,深入推进煤电联营与煤电一体化,理顺煤电产业链,促进电力能源的结构优化,促进一次能源转变为二次能源,实现产业协调双赢。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更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
然而,明确了电价改革在整个电力改革中的先锋地位,该怎么改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
有发电企业的代表提出,电价改革必然上调电价。
东兴证券电力分析师周宏宇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也多次表示:“必须进行电价市场化,而这种方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不是2009年一年就能解决的。”
还有一种观点,仁达方略咨询公司董事长王吉鹏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改革并非必须涨价。”
虽然石油和煤炭的价格出现下调,但是销售电价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王瑞祥说:“电力就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销售电价一动,整个市场包括企业和居民的负担都会受到影响。”
上调电价一直都非常谨慎。从2003年决定改革电价体制之后,五年中电价只调了9分多钱,平均一年调整不到2分钱。
“煤、发电、供电,发电是中间环节,只要理顺发电、输配电和销售电这三个环节价格形成的关系就可以了。”王吉鹏说。
结构改革循序渐进
2月24日,吉林省电力直购电市场竞价情况揭晓,电力大用户每千瓦时省5分钱。李朝林说这或许是个好消息,“竞价的结果使电力生产企业和电力消费企业皆大欢喜,电力生产企业的销售电价也物有所值了,电力消费企业的消费电价下调估计15%左右。”
电力体制改革也推进了很多年,王吉鹏说,“2002年厂网分开的时候就是个好时机。”
“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落实国务院的五号文件,已经有的要求要完成,需要深化的要加快步伐。”薛禹胜说。
而对于这几年的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认为在“循序渐进”,一份《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十五”期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基本实现,发电领域竞争态势已经形成,电力企业活力得到增强,电价改革不断深入,区域电力市场开始建立,电力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电力监管体制建设取得进展。但是,改革任务尚未全部完成,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十一五”期间,要抓住电力供需矛盾缓解的有利时机,把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推向深入。
作为发电企业的代表,李小琳认为改革的突出问题在于电力投资体制、电力结构性矛盾几个方面。
据统计,电力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自2003年以来均在6000亿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4.37%。“其中不少投资主体,不考虑未来市场需求、专业竞争优势、能源战略布局,而导致盲目投资、资源浪费。”李小琳在提案中如此提出。
电力结构性问题一度成为这届两会的热点,我国煤炭资源占主导的特征,决定了火电为主的电力结构。以2008年为例,火电占81.18%,水电占16.45%,核电占2%,风电占0.37%。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发电集团总经理翟若愚在其提案中分析道,当前我国电力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合理。一是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燃煤机组比重过高,大约占75%;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机组比重过低,只有25%左右。二是在燃煤机组中高污染、低效率的小型机组仍然占有较大比重。这种状况加剧了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是难以持续的。
“促进新能源的健康发展才能促进电力可持续发展。”翟若愚表示。
但是,翟若愚还是提出了他的担忧,“要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潜力开发出来需要较长的过程。”
因此,电力结构调整必须有过渡期,“还要继续作好燃煤机组‘上大压小’这篇文章”。近三年来,全国已关停小火电机组3420万千瓦,占“十一五”关停目标的68.4%;这些小火电机组关停后,用大机组代发,每年可节约燃煤430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73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6900万吨。
2008年,中国水电装机达1亿70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位。风电装机1200万千瓦,核电装机910万千瓦。其中2008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466万千瓦,实现了年新投产风电装机容量翻倍增长。或许,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些许改革的痕迹。
《能源》杂志 张娜
↑上一篇:多元化布局的中国新能源战略
↓下一篇:电信业重组:“请示”市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