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51-568
15801587877——1580158045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0-09-21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4605
产业基地一般是指在民间自发或政府直接推动下,由一群处于相近地理位置或同一区域,并从事同一产业领域或特定专业范畴的关联企事业单位和机构的产业群体构成,是产业集成创新发展模式的承载体。其中,微电子产业基地是指在特定的微电子专业范畴,遵循着垂直分工模式下的产业发展规律,以市场化的、相互依存的协作机制为保障,构建起产业集群的地域。
微电子产业基地成功典范
美国硅谷不但开拓了微电子产业,更重要的是开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风险投资、孵化器、股份期权、科技园等。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风险投资环境。硅谷集聚了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00多位美国科学院院士,是世界上风险投资最发达的地区,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创业和创新动力。
第二,创造和集聚了一批如英特尔、太阳微等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世界顶级跨国微电子公司,还包括一批如高通和博通等年销售收入超过几十亿美元的世界顶级无生产线半导体公司(Fabless),以及一批在政府资助下的专业从事技术开发的孵化机构。它们为初创企业带来了最领先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驱动力。
第三,美国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如美国政府1993年9月制定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计划中,就税收政策、知识产权的保护法规、政府专项拨款、政府的采购政策等作了全面的规定,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竹是中国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微电子产业基地,是台湾区域经济发展的缩影。在世界IC产业发展中,其首创了以芯片代工(Foundry)为基石的垂直分工模式。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新竹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是台湾地区主管部门直接推动的结果。新竹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了微电子产业的重大发展规划,如20世纪80年代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20世纪90年代的亚微米计划,21世纪初的矽导新计划和两兆两星计划。由新竹资助成立的台湾工业技术研究所(ITRI)和其衍生的电子工业研究所(其中,1980年成立的新竹科学工业园中诞生了世界顶级的Foundry企业,如台积电和联华电子公司等),以及发展出一批如联发科等世界级的IC设计公司,创造了崭新的垂直分工模式,对微电子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二,新竹集聚了台湾排名最靠前的两所大学———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人才,以及工业研究机构ITRI和一批电子整机制造企业。这不仅使新竹的IC企业走上“产学研用”结合的道路,而且通过制定一系列完善的优惠政策,使新竹的微电子产业跨越式地提升到国际级。
美国硅谷和中国台湾新竹面临的问题。在产业大转移中,以科学园区或高科技园区为核心的产业基地模式已经遍布世界,硅谷和新竹不再拥有独一无二的产业集群优势。由于地域的局限,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限制,大量高科技企业、人才的集聚,造成地价、房价、工资、科技开发成本的攀升。这种现象,不仅使它们对已在企业和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有极大的竞争压力,而且使初创企业的成长空间受到挤压,面临更大的困境。
针对上述“繁荣综合征”,它们不得不将自身定位于一个更高水平、创造更高附加值的基地发展模式上,凭借网络虚拟化的手段,在全球进行资源的整合。
形成特色和错位竞争
我国区域IC产业的发展如何形成特色和错位竞争?
第一,发展三级式的、IC集群创新的微电子产业基地模式。在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中西部地区已形成的IC企业群体和产业园区基础上,建立国家级、区域(或地区)级和省市级的微电子产业基地架构。
一是国家级。它是从国家利益的全局出发,按照差异性原则,进行我国微电子产业基地的整体布局规划。目的是着力于区域间的互补合作性,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和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规划、制度来进行保障。上海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以及国家发改委最近决定在江苏省无锡市建设的微电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就是示范。
二是区域(地区)级。它是指在一定“交通圈”范围内,社会经济形态关联度紧密的区域,如长三角地区,由该区域中各省和直辖市政府直接领导,基于区域(地区)内相关的微电子产业基地的条件、共同的发展目标和需求,通过建立如同目前长三角地区的16个城市的市长联席会议的机制,采用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而构建成实体或虚拟的区域微电子产业基地联合体。该基地联合体根据国家级微电子产业基地的规划和主体定位,制定区域微电子产业基地的定位。目的是使区域的集群产业基地能协调发展,并与区域自身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与其他区域相配套。
三是省市级。它根据区域级的产业基地的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各省市微电子产业基地的定位。目的是以一个地区为“品牌”,形成各省市的微电子产业基地布局,并约束不利于IC产业发展的各自行为。如,上海以“张江”品牌建设整个上海微电子产业基地。
第二,推进我国IT(信息技术)和IC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构建,加速自主创新步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自我掌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IT和IC产业,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所在。而IT和IC两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建立两大产业的公共政策体系。
其一,公共政策体系的目标和内容。目标是按照国家创新体系功能定位和要求,建立起推动两大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内容是梳理中央和地方有关IT和IC产业发展的现有政策,通过调整和协调,整合和提炼成两大产业的国家公共政策体系。
其二,公共政策体系的管理。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应按照“步调一致”原则,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构建起IT和IC产业的公共政策管理体系,包括人才政策管理、知识产权创新等。通过透明、公开的信息化服务网络,避免因区域间、省市间政策的攀比,而造成政策资源的浪费,使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促进IT和IC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其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国务院2008年的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并要求政府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这为公共政策体系的建立及实施提供了保障,为基地中的国内外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参与到全球产业分工中,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新闻出处:中国电子报 发布时间: 2008年07月
↑上一篇:如何构建电力行业服务型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