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51-568
15801587877——1580158045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0-09-21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4377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业与投资、消费、贸易、就业等的关联度十分紧密,对整个国家制造业的升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老百姓生活的改善也有较大影响。而观察汽车业在实践自主创新活动中的得与失,则颇具代表性。
当前,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找准创新的突破口成长的时机已经成熟。随着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国家鼓励轿车私人消费政策相继出台,中国乘用车市场迅速繁荣起来。在产销量屡创新高的同时,大型汽车企业资本日渐雄厚,已具备了研发改造的能力,这为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指出,高速成长的市场最适合新的进入者,中国汽车市场目前正处于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近900万辆的产量足够支持一两个自主品牌。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李显君认为,跨国公司、合资企业对经济型汽车市场的渗透,已导致自主品牌在微型车市场的萎缩。虽然自主创新不必然带来竞争优势,但未来5年将是自主品牌发展的最后机会。
要促进自主品牌成长,离不开国家层面的调控、支持,这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韩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可见一斑。“对于中国而言,可实行国家采购自主品牌的汽车作为公务用车的强制政策,但前提是自主品牌汽车自身制造水平的提高”,徐长明分析道。
另一个方面,汽车出口对培育自主品牌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李显君告诉记者,我国汽车企业出口范围太广,忽视了对目标市场的调研,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产品线。“出口能力应是体系能力而不仅是销售能力,因此应控制小企业的任意出口,培育中国汽车的国际竞争力”。
更为关键的则在于零部件体系的建设。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徐秉金认为,要以零部件国产化和出口作为突破口,参与到全球采购供应链中,从而带动整车自主创新的开发。现在国内零部件企业80%都是合资企业,自主零部件企业比例较低。当务之急是培育中国自己的零部件企业,发展“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程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切实考虑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国人的习惯,不要盲目追求高新配件,而是使研发生产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特色。
此外,徐秉金建议,要促进自主品牌发展,还需将构建“平等厂商关系”落到实处,切实改善汽车经销商的地位。同时改变“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从战略上重视对汽车流通业的保护和发展。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协调汽车生产企业与经销商包括外资与中资经销企业的关系,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营造公正平等的经营环境。
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
与日益庞大的市场规模相比,汽车“技术空心化”引起了对“市场换技术”发展战略的讨论,而自主创新也被再次提升到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
“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思路已有20多年历史,客观来看,其为中国轿车工业带来了巨大变化,推动我国轿车制造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徐秉金分析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中方在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初步形成了配套的零部件体系,轿车工业的底子逐渐厚实起来。但同时,“市场换技术”的代价过高,技术转让费与取得的技术并不相符。
在李显君看来,“市场换技术”政策是中国汽车业对外学习的前提,但由于存在认知误区和陷阱,导致20多年换来的是制造技术而非核心技术,出现创新断裂,使得自主品牌的研发长期以来处于被动地位。在他看来,自主创新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技术、品牌、管理、文化、市场,其终极目的是具有国际竞争力、被市场认可,而非技术创新本身。
那么,自主品牌的关键何在?汽车专家贾新光认为,原有的自主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以吉利为代表的仿造国外的自主开发,以泛亚模式为代表的联合开发,以中华为代表的引进国外技术的委托开发。但从实质上看,其都无法真正做到自主创新,无法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李显君认为,在保留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己品牌的基础上,自主创新一种是完全自主研发,另一种是与他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比例取决于不同企业的实力、发展情况等。关键则在于中方能否掌握核心技术。
“一旦掌握了汽车核心技术,就能自主决定自主品牌的产品线、发展战略,就能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底气十足地进行谈判。”徐秉金告诉记者,自主品牌并不排斥与外资的合作,要紧的是好好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逐渐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
李显君同时提醒,若国家政策不够严格,那么这些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都仅仅是在为跨国公司作适应性改造,而这种小范围的改造绝非自主创新。
来源:瞭望作者:苗俊杰
↑上一篇:中国汽车的项圈鞋
↓下一篇:中国石油行业企业文化现状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