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51-568
15801587877——1580158045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0-11-15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5624
《管理学家》 作者: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师 龚超
2010年11月刊
面对全球化经济发展带来的世界经济的腾飞和企业的进步,对当今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学者提出了“追随者决定企业成败”以及“优秀的追随者造就优秀的领导”等观点,由此可见追随者在领导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将焦点聚在中国的组织和群体当中,我们可以发现顺从型追随者不在少数。在分析中国式顺从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权力”这个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所谓“权力”是:社会交往历程中,一方以社会道德的说服或群体的压力加诸另一方,使其改变态度、动机、或行为而表现顺从的力量。一些社会心理学者以为:个人以“权力”影响他人的历程,基本上也是一种“社会交易”的历程。之所以会用权力来影响别人,主要是这样做可以让他获得对方所能支配的某种社会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样的,对方之所以愿意接受个人的影响,也是因为他预期这样做能带给他某种酬赏,或帮助他避开他所嫌恶的某种惩罚。
很多国外学者曾经做过许多非常戏剧化的研究,即通过一些强迫顺从的实验,这些实证研究的证据显示:社会取向的中国人,往往不是根据客观的标准,而是依他对外在情境中权力结构的知觉而表现出顺从或反抗社会要求的行为。
根据罗伯特·凯利(Robert Kelley)(1992)给出的定义,顺从型追随者是那些在组织中不敢说“不”的追随者,他们脑海中往往存在自己的想法,但是面对着领导的压力,通常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Chaleff(1995)把顺从追随者定义为“用魔法召唤的顺从、遵从、软弱和无法超越的形象” 。其实,这样的改变方式完全源于追随者的自愿,其过程中不存在明显的强制性。顺从型追随者在组织中总是在说“是的”,尽管他们在组织工作中总是表现的很积极,如果他们所接受的指令与社会行为标准、组织政策相违背,这种人也可能给组织带来危险,这种类型的追随者多半是苛求、独裁的领导者或者过于僵化的组织结构造成的。
中国的顺从型追随者一般是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工作按部就班进行着的下属或成员。在组织或群体中,顺从型追随者汇报工作时有如晚辈对长辈说话,要“常常低声下气”;遭遇领导教诲时,要“低声听从,不可妄加议论”;一旦领导责备,要“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没”。所以,顺从型追随者一般属于消极的追随者,他们高度依赖组织和领导者,并自始至终带着非批判性的思维参与群体活动。他们工作的全部内容来源于全盘接受的任务,而非自发自觉地融入群体中,更不会带着独立的思维去批判工作和组织的缺陷和不足。为何顺从-顺从型追随者的社会成因
顺从型追随者在中国各种组织和群体中的普遍存在,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所传扬的国人性格之间的关系。性格的形成是由历史、文化、地理以及民族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中国人的性格中有着典型的他人取向性,即认为个体的存在是依附于社会群体之上。所以,个体的需要以及情感乃至价值也往往以社会群体的需要、价值和情感活动为出发点,从而进一步认定人生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如何适应社会和群体,最终被社会认同或接纳。
曾有学者专门针对中国式顺从型追随者的文化影响和社会成因进行过深入的剖析:第一,中国的地域环境和生存条件培养了中国人所谓顺从式的合作方式;第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过分强调了阶级的职能作用,并以此压抑国民的自由和个性;第三,封建社会末期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状况造就了部分中国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
性相近,习相远,环境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演变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中国人顺应环境,善于接受,在社会生活中讲求儒家文化式的行为规范;而西方民族崇尚人与大自然的搏斗和抗争,相应地培养了他们积极竞争、热衷批判的独立性思想。从这个层面,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较西方人更容易成为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顺从型追随者。儒家文化强调“君臣父子”,讲究“以孝治天下”,提倡以孝来达到对上的尽忠。所以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被灌输着严格恪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谨言慎行、循规蹈矩地工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顽固势力镇压,使得顽强隐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民族特征在当时逐渐转化成中国人的求生本能,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人安于一隅,小富而安的性格劣势。这种性格促使很大一部分中国人成为顺从型追随者。
参考文献
[1] 杨国枢. 中国人的心理[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4
[2] Ryan J, Landino. Followership:A Literature Review of a Rising Power Beyond Leadership[D], De Monffort University, 2006, 1-23.
[3] 郑妮. 浅析中国式顺从型追随者的社会成因[J]. 领导科学2009.2月中
[4] 胡月星. 中国人性格的他人取向性探源[J].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2
[5] 丁力平. 中国社会人格研究的百年回顾与比较.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2.6
↑上一篇:“中国制造”再定义 政府不可或缺
↓下一篇:做企业,要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