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51-568
15801587877——1580158045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08-12-17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5732
《国际航空报》——王吉鹏
——2008年12月
现如今,企业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文化管理看似风起云涌。可是,企业文化到底有什么用?小疑惑却成了困扰企业管理者的大问题。抛开那些赶时髦、走形式、应付检查的不谈,抛开那些对规律漠视、自以为是的家伙不谈,也抛开那些误打误撞、自以为掌握玄机的老兄不谈,只是针对那些渴求真正的管理原理和方法论、却苦于无解的管理研究和实践者们。
其实,文化的作用是刚性的,只不过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这是文化的作用,或者经常由于误读了企业文化而南辕北辙。比如,我们在劝告大家不要乱穿马路时,总爱宣传说乱穿马路危险,指望把人给吓唬住,其实乱穿马路被车撞死的概率大约和飞机失事的概率相当。我们总说乘飞机安全,说什么一个人需要连续乘坐两千多次才会遇到一次飞机事故,可是同样低的概率,一到穿马路便被说成极其危险,这就是误读。所以,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上耗时费力,结果却是差强人意。也就是说,不是企业文化没有用,而是我们搞错了。到苹果树上摘桃子,再气急败坏,也还是于事无补。
《读者》杂志曾经刊载文章说,美国有一个州,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很高。州政府为了遏制这个势头,请了一个专家组来研究这个问题。专家组经过科学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吸毒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所有的人在第一次吸毒时都清楚地知道毒品的危害(我国的反毒品宣传至今宣传的重点仍是吸毒的危害性);第二,吸毒被青少年当成成熟的标志。人的一生有两个叛逆期,第一个是三岁左右,它的出现是以“我”为标志的。第二个叛逆期就是青春期,这时期的孩子处处要显示自己的成熟;第三,大部分孩子第一次吸毒是一个群体行为。众所周知,青少年的群体压力是非常大的,这个时候,就是有少数人想不吸也是很难的。
在上面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州政府制作了一则别出心裁的广告。这个广告是这样的:两个毒品贩子结束了一天的毒品生意之后,在昏暗的灯光下数钱。一个毒贩子对另一个毒贩子说:“现在毒品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了,吸毒的人越来越少,警察查得越来越严。”“可不是嘛!我们现在的收入主要靠那些年轻人。”“那些新新人类,自以为新潮、另类、时髦,其实他们的钱最好骗了。”“要是有一天,连他们都不买,我们可就真完了!”原来吸毒被认作时髦、酷,现在吸毒被当成二百五了,那谁还吸呀。由于抓住了青少年的心理,广告播出后效果非常好。
根据行为理论,人类行为的发生一定是其动力大于阻力。以乱穿马路为例,人们为什么会乱穿马路?因为乱穿马路省时省力,这是乱穿马路的动力。因此,要阻止乱穿马路,必须增加其阻力。在企业管理领域,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在企业里面,团队精神、执行力这些事情让管理者很头疼。为什么呢?因为对于被管理者来说,不合作、不执行很有甜头啊。我只负责我这一亩三分地,为我自己的绩效负责,我凭什么要有大局观?如果对我的绩效没有影响,我凭什么花费精力去协作?
就像随地吐痰一样,乱穿马路这种行为可以界定为一个人素质低下的表现。让乱穿马路的人对自己这种行为感到羞愧、丢脸,至少要感到不好意思。坚持下来,这种界定就会变成一种软性的规范,成为习惯,成为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也无非如此。我们把破坏团结、影响协作的事儿定义为禁忌行为,从最高管理者开始,逐级监督考核,平级相互监督,让有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的人得到赞许与奖励,让不这么做的人即时得到惩戒。浊气下沉,清气上扬,一种合作的氛围就有可能逐渐浓厚起来,一种良性的文化力就可能逐步形成。
文化是可以改变的,企业文化也一样。可能我们已经习惯了乱穿马路,那么我们再重新习惯一下不乱穿马路。我们可以先不去考虑帮助别人的好处,只考虑协作本身,先干别人的,后干自己的,白天干别人的,晚上干自己的,长此以往,会怎么样呢?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向企业文化管理迈进
↓下一篇:社会责任:中国企业不能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