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51-568
15801587877——1580158045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5-09-24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8429
文/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
目前,企业自身和社会发展都已经具备转型升级的条件,同时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在当前形势下,一方面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及外部市场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中国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利润也日益减少,产能过剩、同化竞争严重等这些困境都迫使中国企业选择转型升级。
(一)中国企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利润微薄,转型升级不可避免。目前,大部分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劳动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要素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少,国际分工模式逐渐由产业间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演变,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一部分或提供一项服务。不同产业链环节的附加值不同,但其价值链分布大都表现为“微笑曲线”。如iPhone4的生产过程由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等共同完成,苹果自身利润率很高,而为苹果手机提供代工服务的中国富士康对每台iPhone手机价值的贡献率仅为3.6%。中国企业的贸易总量似乎很大,但实际上从全球分工体系中获取的利益却很少。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长期被锁定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在全球化生产和利益分配链条中处于低端,利润微薄。企业经营困难,转型升级已是不可避免。
(二)人口红利消失,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中国的产业的发展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正是得益于其拥有的大规模低廉的劳动力。因此,中国大多数企业虽然一直处于产业链中附加值极低的生产环节,却仍然可以凭借低成本优势获取一定的利润,但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兴起,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已经达到“刘易斯拐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涨幅度连续20多年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使中国在低端加工制造业中已不再具有优势。很多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开始将工厂外迁,以寻求更低的成本区域,如耐克、阿迪达斯等众多国际巨头纷纷将工厂迁往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电子产业、汽车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开始迁往印度、越南等国家。加之,新《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需要给员工缴纳保险等,这些大大增加了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过去的简单加工生产,已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过去,中国政府主要依靠“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了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房地产等快速发展,同样拉高了原材料的价格。中国对于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最需要的生产要素是能源和原材料,但是在过去十几年,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幅度很大:不断攀升的国际铁矿石价格使本来就利润空间较小的国内钢铁企业雪上加霜;过去几十年石油价格的剧烈动荡,使严重依赖进口石油的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成本压力。同时,土地供给的数量限制造成企业成本上升,过去十几年里虽然工业用地价格基本稳定,但是大量的商业和居住用地的需求推高了商业和居住用地的价格,造成了工业用地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从而使低附加值的工厂在沿海地区失去了竞争力。最后,环境成本不断提高,据不完全估测,中国的环境成本约占GDP的3%,另外中国的物流成本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份额高达17.8%,并且绝对数不断上升,而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仅为10%左右。统计显示,中国的公路运输成本过高,东部省市收费站密度(每万平方千米的收费站数量)普遍大于120。在经济快速发展期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带来的效应被部分忽略,而随着中国新常态经济的尘埃落定,带来的负面效应开始逐步放大。企业利润空间逐渐变小,成本增加,经营越来越困难。向利润更高的价值链高端转型升级已是在所难免。
(四)人民币升值和外部市场环境恶化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转型升级呼声越来越高。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累计已上升30%以上,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出口产生巨大影响。以深圳某企业2009年3500万美元的自营出口额为例,人民币每升值1元,企业就要遭受3500万美元的重大损失。由于人民币主要以美元为基准比较货币,而国际上通用的结算方式又以美元为主。人民币升值,造成美元贬值,同样造成以美元结算的货币升值贬值,可兑换的人民币减少,购买的以人民币计价的货品变少。造成企业出口减少,企业销售减少,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出现困难。同时外部市场环境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环境近年来不断恶化,如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欧盟危机等,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消费减少,从而导致其进口减少。而中国沿海很多企业依靠出口维持企业发展,订单的减少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2012年和2013年,沿海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尤其以光伏、纺织、电子等出口为主的企业纷纷倒闭。这些都促使企业进行反思,转型升级是其保持发展的重要出路,国内的转型升级呼声越来越高。
(五)发达国家兴起再工业化的热潮,倒逼我国企业转型升级。2012年年末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发展中出现“再工业化”风潮,被业内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号。如随着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不断上升,2012年12月,苹果公司CEO库克宣布要把苹果公司的部分生产线拿回到美国;另外,通用电器、克莱斯勒、惠普、耐克等著名品牌也相继加入回流潮,纷纷把生产线转移回美国。这都源于美国制造业的新战略——“再工业化”。一方面,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迫使我国制造业总体发展战略必须从基于要素的低成本战略转向基于创新的差异化战略,从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得益于劳动力、资金和环境等要素的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导致了我国产能过剩以及要素市场的扭曲,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制造业的创新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这种低成本的工业化道路的不可持续性,迫使我国的工业发展战略必须通过创新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六)品牌意识缺乏,价值链低端模式已难以为继。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外部对企业的认知,包括忠诚度、质量、定位等。通过品牌,企业可以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聚集忠实的客户群体,它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如深处夕阳产业的纺织行业中的雅戈尔,就是依靠品牌在利润微薄的行业中创造其毛利率高达60%的奇迹。可见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盈利和发展多么至关重要。很多企业管理专家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品牌将会是企业最具有价值的资产。拥有市场其实比拥有企业显得更为重要,而拥有品牌就可以牢牢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从而最终拥有市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很多企业仍然依靠其成立初期依靠代工来获取利润的方式促进企业发展,而缺少对品牌的重视。可以说,在企业成立初期,资金和规模都很有限,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此时选择代工的生产方式对于企业的成长是有一定帮助的,企业可以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其核心技术,如果企业在研发上肯加大投入力度,并予以大力宣传,拥有自己的品牌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们前文提到的雅戈尔最初也是以代工的方式进行发展,为开开衬衫提供代工,而后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并大力进行宣传,延伸产品线,从衬衫发展到西装、休闲服等,并发展房地产业、金融业务等,最终树立了雅戈尔的品牌形象。受益于雅戈尔的品牌形象,其旗下的业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中国衬衫品牌排行榜中,多年取得第一位的优异成绩。
(七)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严重,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出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价格竞争转移到核心技术的竞争和品牌的竞争。我国的相关产业产能过剩严重,更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竞争。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掀起了价格战,从前些年的“彩电大战”、“冰箱大战”,再到近年的“空调大战”、“手机大战”等,最终的结果是各大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没有胜利者。而那些注重转型升级的企业通过加强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并提高产品的质量,最终在众多产品中脱引而出,取得成功。核心技术是企业建立差异化优势的基础,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如2014年11月,华为高管陈黎芳在一次访谈中表示,华为的成功因素有三个,研发投入、管理团队、员工持股。其中,研发投入排在了第一位,过去十年间,华为在研发上投入了约250亿美元。而这正是华为在全世界能够攻城略地的重要保证。同样,相关机构统计出2013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十家公司,分别是大众,达到135亿美元,其次为三星,研发投入达134亿美元,第三位为英特尔,达到106亿美元,其他还有微软、罗氏、诺华、丰田、强生等公司,研发投入均在80亿美元以上。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企业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与其巨大的研发投入,重视自主核心技术是分不开的。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生存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