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51-568
15801587877——1580158045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3-10-11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4618
曾经有人问我:作为一个咨询师,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讲话别人不听。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当一个人活蹦乱跳精力旺盛的时候,他很少会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直到生病后才会倍加注意。企业也和人一样,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管理者,要注意规避风险,注意提升企业自身的素质等等,这样的建议往往会被忽视。直到有一天经济环境出现问题了,企业又无法应对时,管理者才会意识到,应该提前建立风险规避体制,应该持续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等等。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自有其内在的规律,管理行为也是从始至终贯彻在企业的生存周期中。在整个市场环境中,所有企业的生生灭灭都是这样,都是因为不尊重管理规律而导致企业面临困境,甚至走向消亡。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物种是在优胜劣汰中不断进化的。企业也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组织和机构,每个成员都是其中鲜活的一份子。管理一家企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管理是一门科学,有着自身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当认识到管理企业不仅存在规律性,而且也需要完整的体系化建设。当然,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首先你得要尊重它,能不能把握和适应规律,那是第二阶段的事情。
通常对管理规律的认识偏差有以下两种。
一种人习惯于寻找灵丹妙药,企图迅速解决企业中的管理问题。所以,市面上无数所谓的专家大师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管理模式,仿佛用了管理模式中随便的一套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管理问题。这种所谓的模式正迎合了大家希望寻找一种灵丹妙药,渴望在一夜之内把企业管理得非常好。殊不知,管理本身是存在着相当的复杂度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品组合中的产品类型更丰富、供应链被延伸、服务与支持的要求因区域的不同等原因,更加深了这种复杂程度。
所以,管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具体的管理手段是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情况量身定做的,绝对不可能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让你来随意套用,同时也决不可能今天实施一项管理决策,明天就立竿见影,后天企业就成了全球卓越企业。
由于不同的企业有各自不同的业务,不同的业务往往决定了企业有着各自不同的管理方式,这种差异性就造成没有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能够适用于所有企业。比如农场的业务以种植为核心,钢铁公司的业务以炼钢为本职工作,农场的管理模式就绝对不会等同于钢铁公司的管理模式;同理,一套成功的管理炼钢厂的经验若是拿来管理IT企业,也会显得不伦不类。农场的企业文化会充满田园牧歌色彩,钢铁公司则会更注重规模集约经营,而IT企业的文化一定是十倍速向前变动着的,因此,对不同业务的企业而言,不存在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
归根结底,管理是一门科学,有着它自身的内在规律,在尊重规律和掌握规律之前,生搬硬套是不可能成功的。
另一种人则习惯用灵机一动和雕虫小技来代替完整的管理体系建设。这种人往往是从某个专家学者那里偶尔听来了一句管理心得,或是在书籍报刊中看到一条管理经验便拿来尝试,一旦试用起到了效果就大肆推广。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要知道管理是一门科学,必然有其内在的体系结构和整体性,割裂开来的小片段和偶然发现的小捷径并不能代替管理体系的整体建设。
此类问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利用一些相当规范化的企业偶然性或是极其意外的失误,来抨击和否认管理体系的合理性。比如近日发生的丰田汽车召回事件。一直以来都是汽车行业管理最完善的公司之一的丰田汽车公司,由于盲目的扩大规模而忽视了管理的尺度,酿成了今日的丑闻。虽然后果这样严重的商业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失误造成的,但这并不能代表管理体系的无效以及不合理性。事实上,利用此事件来否认系统化管理必要性的人们,并不具备离抨击丰田、嘲讽丰田的水平。就好像有一句话说的那样:“鹰有的时候会飞的比鸡低,但鸡永远都不会飞到天上去。”所以,我们并不能仅仅根据一次偶然性的失误,就去否认管理是一门系统化、整体化的科学。
所以,我个人认为,只要我们是以一个做企业而不是做生意的心态来发展企业和运营企业,就应该尊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和适应规律。当然,在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一些有创造性和取巧的手段和方法能使我们走一些捷径,但这首先是要建立在认识和适应规律的前提之下完成的。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企业时不能随心所欲,灵机一动,而应做到尊重规律、认识规律和适应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的管理企业,将企业发展得更好。
↑上一篇:要不要看那只生蛋的母鸡?
↓下一篇:基于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民企法人治理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