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研究院 >> 仁达观点 >> 行业观察 >> 正文

新能源汽车政策引领稳步前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0-09-21 | 文字大小:【】【】【】 | 浏览量:3827

【本文导读】随着全球资源日益匮乏、污染日益严重,各行业开始寻求各自的低碳之路。作为空气污染大户的汽车行业自然也不例外。新能源汽车概念随之而起,并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儿”。  随着全球资源日益匮乏、污染日益严重,各行业开始寻求各自的低碳之路。作为空气污染大户的汽车行业自然也不例外。新能源汽车概念随之而起,并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儿”。

中国产经新闻

随着全球资源日益匮乏、污染日益严重,各行业开始寻求各自的低碳之路。作为空气污染大户的汽车行业自然也不例外。新能源汽车概念随之而起,并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儿”。  随着全球资源日益匮乏、污染日益严重,各行业开始寻求各自的低碳之路。作为空气污染大户的汽车行业自然也不例外。新能源汽车概念随之而起,并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儿”。

从政府发出意向不断吆喝到企业纷起迎合,中国新能源车政策探索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98年国务院就发出通知,启动了旨在“降低汽车排放污染、促进汽车能源多样化”的“中国清洁汽车行动”,助推燃气汽车顺利实现商业化。3年后,国家在“十五”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规划中,确立了“三纵三横”的研发格局。

“三纵三横”成为指导当时新能源车发展的红头政策文件,而此后的几年里,新能源汽车却鲜有宏观的政策,只是一些细小的探索,更没有相关标准。直到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第一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国家标准,在很多方面诸如试验规程、安全、排放测量方法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此后,发展新能源车开始成为汽车和新能源企业的共识。2007年很多企业都在向地方政府要资源、要政策,于是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态势。该年11月,国家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规则》,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即企业需要至少掌握新能源汽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三者之一的核心技术,才能入门新能源汽车业。

同年12月,行业内的利好消息再次出现。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推出,新能源汽车才真正意义地进入发改委的鼓励产业目录。此后,不仅汽车企业禁受不住诱惑,就连中石化、国家电网等能源型企业也纷纷高调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准备分一杯羹。

然而,在这看似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消费者不买账。即使公交、出租等行业的新能源车,绝大多数地方还只是靠政府力量在示范运行,并没有很大进展。

“国内与国际市场中,实现新能源汽车量产的车型还较少,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中投顾问新能源汽车行业首席研究员李胜茂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于是补贴政策应声而落,成为推广的一个手段。补贴政策鼓励20个试点城市率先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而私人试点城市也有5个,在这些试点城市内,私人购买新能源车可以得到最高6万元补助。

市场在逐步培育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也进入了产业化阶段。此时的政策更是层出不穷。《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年至2020年)》和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草案相继面世。两者的目标直指产销量世界第一的宝座。

对于规划中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以上的目标,业界也表现出了乐观的态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陈全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技术能有所突破,将购车用车环境发展好,并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2010年实现产销1500万辆的问题不大。

随后,由国资委牵头成立了“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俗称“国家队”也正式成立。该联盟将整合中央企业资源,发挥其整体优势,形成合力加快推动我国电动车产业的发展,以联盟的方式,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

“现在的汽车产业,它是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是一个多元的模式。联盟的成立有助于央企之间互相沟通,产业,行业,技术,产品,市场方面的信息,搭建一个平台,利用国资委这种国关部门的力量,在技术上可以得到更大的支持,资金上,推进电动车的市场化。”全国汽服委汽车咨询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志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此外,随着市场化推广力度的加强,其他企业也逐渐意识到新能源需要抱团合作,于是联盟、中外合作等新能源车新的研发推广方式纷纷出现。此间,国家也在不断探索着新能源车标准、鼓励建设充电站等。可以说,国内新能源车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画面。

不过,新能源汽车企业,也不要得意忘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付于武提醒说,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一个关键阶段,自主品牌车企在高速发展时期应该注意到,技术没有“弯道超车”,在新能源领域,依靠国家的政策,脚踏实地地才能走出自己的新能源道路。

网友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真实姓名: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 您的性别:
公司名称: 所属行业:
所属部门: 所担职位:
您公司的人员规模?
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您是如何知道仁达方略公司的?
贵企业之前是否与咨询公司有过合作?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 所在公司:
联系地址: 留言主题: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