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51-568
15801587877——1580158045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1-02-24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4253
世界正在适应多极世界的新秩序。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更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和网络通信技术塑造了多极化的全球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而2008年发生的全球经济危机使这一格局分野更加明确。在这个多极世界的格局中,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跃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力量。
中国主要靠低成本和出口驱动的快速增长时代正接近尾声;高能耗、低产值、生态破坏、地区间失衡等一系列问题长期积累,已经到了严重威胁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等核心生产力要素成本上升;气候变化、全球贸易失衡和汇率等问题相互交织,均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决策构成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世界范围的新技术兴起和应用缩小了竞争鸿沟,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竞争也为企业创造了全新机遇。 转变增长模式、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远景的主旨,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中国企业以及中国社会的相关者必须在这个语境中洞见那些将影响这一宏愿的主要力量。 全球化 过去数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常常引起波澜。海外并购能够帮助企业迅速获得资产,但并不意味着能立即提升能力和创造价值。根据埃森哲对全球150宗超过5亿美元的并购案例的分析,其中只有17%的交易创造了明显的回报,33%创造了少量价值,更多的交易最终没有给收购方创造价值。因企业治理传统、文化和沟通问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挑战更是异常艰巨。 迫于国内市场压力而谋求全球化发展的中国企业,应将战略重点放在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利用成本优势来整合全球资源;那些把优化运营环节和延伸价值链作为全球化主要目标的企业,其战略选择主要在于通过研发和创新实现向价值链高端转移;而一些已经走在全球化前列的企业,其战略重点在于优化全球布局,进一步加强全球化运营的能力。此外,在全球化战略的基础上,企业需要构建一套合适的全球运营模式来为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 城镇化 创造一个庞大而繁荣的国内消费市场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推进城镇化将直接促进扩大内需,改变需求结构,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提高到了现在的45%。不过,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从世界城镇化的进程来看,城镇化率从36%提高到60%的阶段是城镇化的加速期。如果国家制定的到2030年实现65%的城镇化率的目标得以实现,那就意味着未来20年每年平均将有3000万人从农村落户城镇。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史所罕见,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发展形态有着深刻意义。 城镇化意味着必须创造更多的就业,大幅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创造一个庞大规模的中等收入阶层,使之成为消费中坚以及公民社会的主体。如何适应这个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创造和利用其中的机遇也是企业战略不能忽视的命题。 新技术 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史显示,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经济危机都会促生新技术革命。在错过19世纪以及20世界上半叶的三次技术革命后,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中国正面临开创创新和新技术领先的时代机会。到2015年,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将超过所有其他国家;到2020年,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GDP的份额预计将超过欧盟。 新技术和创新是保持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未来五年,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将继续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发展以及全球产业结构的变革。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当尤其关注那些会对整个经济格局、企业运营环境与游戏规则带来深远影响的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与环保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等。 绿色经济 中国经济主要靠低成本和出口驱动的快速增长时代正接近尾声,过去三十年,高能耗、低产值、生态破坏、地区间失衡等一系列问题长期积累,已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供应日益紧张、生态环境约束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过去那种粗放的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如何从高能耗、高污染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经济模式转变,是中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绿色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新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可持续性作为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这种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经济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经济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平衡发展 中国过去30年来所奉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中国经济处于一种近于失衡的状态。这种失衡表现在多个方面的经济关系上:投资和消费(过于依靠投资拉动而消费不足)、出口和内需(重出口而轻内需)、规模和质量(重经济增长的规模而轻质量)、速度和可持续性(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轻可持续)、价值链低端和价值链高端(竞争力局限于价值链的低端,高端不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地区之间,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不平衡。 中国政府已将包容性增长理念纳入未来五年及更长远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当中,旨在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可以预见,在调整失衡过程中,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亦将面临调整,并对宏观经济和企业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 企业要认识到,经济关系的平衡,以及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调整,将导致金融、财政和其他经济政策的变化,还会改变资本和资源市场的流动方向,这些变化都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和运营。 (作者李纲为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王波为埃森哲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 来源:《管理周刊》
↑上一篇:企业金融力:未来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复星2011投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