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51-568
15801587877——1580158045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0-11-17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5543
《人力资源报》 作者: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副总经理 俞柏青
2010年11月刊
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大多数中国企业已经走完了产品经营阶段,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开始逐步进入资本运营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活动。而近几年国务院实施的一系列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更是推动了各产业内企业集团的并购重组热潮。但是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还远不够成熟,特别是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及自身管理水平的限制,并购重组后往往管理控制不到位,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一些国企合并重组后没有真正形成一体化管理,甚至“集而不团”,造成严重的内耗。
一、 并购重组后人力资源管控存在的问题
形式上收购一个企业容易,但在管理上要让两个企业融合在一起并不容易。企业在并购时一般都非常注重财务结构与规划、并购后的商机与获利率、对相关法律程序的了解等,但却往往忽略人力资源管理这一重要因素。事实上,企业购并首先冲击到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在并购失败的案例中85%的CEO承认人力资源整合失败是造成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由于并购企业的发展历史、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各不相同,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些必然带来一系列的人力资源问题。
(一)重资产轻人力资源重组
企业并购重组特别是国有企业重组一般伴随着大规模的资产转让与人员安置。为了顺利实施并购重组方案,管理层往往更关注企业并购带来的市场、法律、财务以及企业运作方面的问题,对资产重组、资产评估、股权设计和职工安置相当重视,而对新公司的人力资源重组规划则一笔带过,或将重组后中的人力资源工作等同于安置职工。这种只重并购不重整合的做法是很危险的,可能带来的后果是:没有对原国企的核心人才进行识别,没有建立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造成核心人才流失,给重组后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先重组后设计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一般分成两大类型,政府主导型并购重组和市场驱动型并购重组。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特性,很多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是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的,并购重组缺乏充分的规划和科学的决策,往往是并购重组的消息已经昭告天下,但重组的实际行动方案还在设计之中。先重组后设计、边重组边设计的操作方式往往会带来很多遗留问题,特别是很多缺乏系统设计的“过渡方案”,给重组后新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多混乱。
(三)人力资源制度差异
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在发展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并购双方的人力资源制度可能不尽相同甚至有较大的差异。而人力资源整合会涉及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如薪酬、绩效考核、福利、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在双方制度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就存在如何确立新制度的问题,如果双方的制度没有很好地融合而各自独立的话,就会使管理出现混乱,导致合并重组后的人力资源成本居高不下,达不到资源优化的目的。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整合时,有些国企对被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薪酬、绩效等制度强行改动,结果造成被并购企业员工采取抵制变化或消极应付变化、被动工作的行为。
(四)文化冲突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被并购企业原有的文化不会随着并购立即消失,它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文化差异是企业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的一块“很难啃的骨头”。并购双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企业忽视了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可能会导致并购的失败。特别是企业强强联合时,如果不能实现文化融合,原有的企业文化都继续保持强势,就有可能成为重组后企业中的非组织文化,从而导致重组后的企业决策不畅、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沟通堵塞、冲突时有发生,员工积极性低。
(五)管理人员重组问题
国企重组后必然会面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重组问题,集团派出人员还是原有管理层留任或者外聘是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重组后管理层中缺乏被并购企业的原有主管人员,易导致并购后的不确定性、产品开发受阻和决策延缓等非常不利的结果。
另外,国有企业中“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铁饭碗”的传统观念,按资排辈等现象在重组后仍然存在,重组后选派管理人员时如果不能做到因事择人,就会出现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并存的现象。
二、并购重组后人力资源管控对策分析
企业并购后的人力资源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企业必须采取多种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集团企业重组后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以重组后的集团战略发展目标为基点,从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的“质”和“量”入手,评估目前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否能够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需要;预测未来对人力资源质和量的需求,通过对未来需求的预测与目前人力資源质量的比较,分析出其中的差距,并实施各项规划,达成未来集团企业人力资源质量需求与供給一致的管理过程。
重组后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重组后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二是为了实现重组目标,应该制定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另外,由于国企的特殊背景,重组后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应新岗位的员工如何通过培训重新上岗,如何妥善安置以打造国有企业和谐文化的良好氛围,也是企业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这些都必须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来进行统筹安排。
(二)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兼并重组后的企业应根据集团战略的定位、行业特征、商业模式、管理水平、外部环境等因素选择不同的管控模式,集团管控模式又决定了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只有正确合理地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才能最大化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价值。
1. 选择正确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根据对我国人力资源管控现状的总结,认为兼并重组后的集团化企业有三种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运营管控型、战略管控型、财务管控型。具体如下图所示。
全面管理型:即重组后对整个集团各级子公司的人力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海信集团就是这种模式,所有人力资源由海信集团人力资源部统一调配,各级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受总部的约束,只有执行权。根据海信的管理理念,只有从集团的高度,结合产业变革、结构调整、职能调整等进行人员的统一调配,才能充分发挥集团人力资源的整体优势。
监管型: 重组后集团总部只负责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的制定与监督执行,宏观调控集团人力资源,将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权赋予各子公司,各子公司可以在集团统一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政策与制度。中国建设总公司和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都属于这种管控模式。
分散管理型:在这种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对各子公司的管理按业务与集团关系紧密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
中粮集团便属于典型的分散管理型,它拥有中粮贸易、中国粮油、中国食品等九家下属单位,各下属单位又有若千业务单元,有些采取集权管理,有些则采用分权管理。如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素质技能管理等可以集权管理,由集团总部统一规划实施。对于薪酬管理、绩效管理、考勤休假管理等可以分权管理,给成员单位一定的个性化管理权限。
2. 正确定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
不同的管控模式决定了双方在人力资源管控中有不同的职责,人力资源部门职能的界定要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控体系的完善程度。被并购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可以由集团外派,也可以企业自身产生,但专业管理输入端归口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不同的管控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与手段也会不同。一般集团总部人力资源的职能定位有全面管理中心、监管中心、服务中心三种功能,如下图所示:
(三)选任好被并购企业的管理人员
企业并购重组后,为快速有效地度过动荡期,应尽快确定被并购企业最高层管理人员。在选择被并购企业主管人员时,一般有三种选择:第一,留用原主管人员,二是集团派出人员接管,三是从外部市场招聘。从社会上招聘成本较高,而且存在一定的风险。
在选派主管人员时应坚持互补原则,一方面并购企业将关键人才输送到被并购企业,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发挥被并购企业原有人才的作用,这既有利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同时也减少了员工对外来文化的抵触情绪。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评,留用部分原企业优秀主管人员,落实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享有的主要经营者的任免权。在派出人员时企业应把握好“宽度”和“深度”。
一般来说,在全面管理型集团管控模式中,集团公司比较倾向于派出人员管理机制,如中粮集团的中高层多为总部的派出人员。监管型管控模式下更适合原有企业管理层留任。如中国铝业公司在焦作万方并购重组过程中,董事长、总经理都没换,还是原有的一班人马。共同的企业愿景再加上集团公司的信任,原有管理层逐步接受了中铝公司的管理文化,自觉地把自己的企业融入到中铝公司整个管理过程当中。中铝集团公司还针对原有管理人员定时举办了培训,大大地促进了这家分公司的员工快速进入中国铝业公司管理文化中来。
(四)建立全面的激励和绩效考核机制
重组后的企业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战略目标设定全面的激励和绩效考核机制。在双方制度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可以综合两种制度的优点建立新的绩效考核机制,切不可对被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薪酬、绩效等制度强行改动,如果新的薪酬标准比原来降低了这样就容易导致员工的不满。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国企的物质激励要更倾向于那些核心员工和绩效高的员工,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和分配制度,使核心员工得到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待遇,如股票期权、员工持股等。实践证明,员工在他们的心理契约中对企业的期望和需求既包括物质需求,更包括高度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制定激励方案时,除了要利用物质激励手段,还要充分尊重核心员工,重视培养员工的归属感;要信任核心员工,给予他们充分的授权;建立多种晋升渠道,为核心员工制定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
另外,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整合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非常重要,实施全面的薪酬管理,是实现对高管进行全面激励和有效管理的最优模式。针对大型集团企业高管激励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集团企业高管薪酬激励模式如下图所示:
(五) 融合企业文化,创造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文化是企业实现愿景、创造价值的重要辅助工具,运用什么样的文化战略对并购后的企业的管控至关重要。
人力资源文化整合的任务就是找出公司文化的差异与相同之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企业文化的传播、重塑或延伸。行业的差异和原企业的经营状况往往是决定文化融合方式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当发起并购的企业具有强势的文化时,企业文化会直接传播到被并购的企业。比如说纵向并购,一般是强势企业对产业链的整合,比较适用于直接传播式的文化整合。当两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特别是横向并购(同业竞争者并购)时,就需要对合并后的企业文化进行重塑和一定程度的延伸,整合双方最好的形成新文化。如2008年济钢和莱钢联合重组,两者是强强联合,不存在文化上的优势和劣势,重组后的企业文化就不能做简单的加减法。
文化整合首先要调查分析各企业的原有文化提炼出核心价值观,找出可能有利于重组后的企业发展和可能阻碍企业发展的文化因素,据此确定整合的可能性与整合程度。然后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吸收原企业文化的精髓、剔除原企业文化中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后,形成新的、被全体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
同时,企业还需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加强沟通,增加员工对新公司的认同感,使其更好地为公司创造价值。并购重组前期,公司应让员工清楚整个并购的大致情形,消除员工的顾虑。在并购后,积极听取广大员工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意愿,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逐步达到管理上的融合。
(六)借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重组后的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不仅使管理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战略性思考,还搭建起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的工作平台,将人力资源管理链上的不同角色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企业的“全面人力资源管理”,以提高有形和无形资产的运营效益。根据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不同,E-HR系统有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模式三种实施方案相应对。
集中式:对于运营管控型的集团企业,总部集中存储各子公司的人员数据库,子公司不设人员数据库。集中式应用是一种基本应用模式,其特点是企业所有的人力资源数据集中存储,各层分支机构数据及时更新。
分布式:分布式模式中各子公司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人力资源数据分开存储,各自在本地维护自己的数据,集团总部可以根据对下属企业管理力度的不同,要求其定期将必要数据传递到上级企业的数据库中,供集团领导分析决策,以达到集团管理的目标。这种E-HR模式比较适合战略管控型的企业。
混合模式:混合式模式就是对于集团企业中网络条件具备、管理力度强、人员简单的子公司采用集中式管理,数据集中存储在集团总部;而对于集团企业中网络条件不具备、管理力度弱、人员复杂的下属企业采用分布式管理,定期将分布存储的数据汇总,供集团总部进行人力资源调配和决策分析。这一模式适用于分散管理型的集团公司。 ”
四、结束语
由并购重组到整合再到管控,企业管理实现了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而人力资源管理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其效果直接决定了并购企业的命运。只有选择恰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策略,才能使双方在制度、管理、和文化上协同运作,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实现并购重组既定目标。
↑上一篇:从国美转型 看产业价值链的整合
↓下一篇:TCL、三星的亚运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