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51-568
15801587877——1580158045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4-05-26 |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浏览量:6580
文/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 战略事业部
摘要:企业做大成为必然趋势,企业做大也要做强做优,但是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产业类型和管理层次增多后,可能产生的信息阻隔、信息传递速度衰减或内容失真、决策得不到不折不扣贯彻、指令执行出现严重偏差、企业成本增加、制度繁琐以及组织机构官僚化等都值得我们警惕。
中国企业做大也要做强做优。要增强我国整体竞争实力,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必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但并不是企业做大就能不死,企业规模扩大、产业类型和管理层次增多后,可能产生的信息阻隔、信息传递速度衰减或内容失真、决策得不到不折不扣贯彻、指令执行出现严重偏差、企业成本增加、制度繁琐以及组织机构官僚化等,使企业响应市场的能力降低,生存质量不断弱化,逐步走向低劣甚至衰败都值得我们警惕。
企业做大成为必然趋势
“十二五”伊始,国资委再次强调要提高行业集中度,在100多家中央企业中,要出现几十家世界一流企业。这种做法从一方面来说,是适应我国当前的央企兼并重组的形势;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对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就我国当前企业现状而言,较理想的方式就是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去进行兼并重组,如果不能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并购,提高买方有效的并购能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不仅速度慢,反而会加剧过剩格局。
我国企业在国外的市场开拓进程中,由于受到企业自身实力的限制,没有过多的话语权,在对外事务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这与我国部分行业企业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聚集度有关,在行业中没有一个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很难在对外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当前我国市场化运作的经济体制当中,行业集中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而且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这种集中会带来良性的效果。产业集中往往会带来一定的效果,一些资本集中到少数企业中去,对生产成本和效率也是一种提升。通过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可以减少内耗、优化布局、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提高竞争能力;集中人才和资源,提高创新能力;集中资本、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投资,发展企业规模,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提高扩张能力;形成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对外谈判能力。以我国的钢铁行业为例,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钢铁产业运行状况,2011年一季度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利润率只有3%左右。而我国同期生产粗钢17350万吨,同比增长9.8%,再创同期最高水平。在极速增长的产量下,我国钢铁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造成行业微利局面的原因,表面上看是铁矿石等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压钢铁行业利润空间,但从本质来讲是钢铁行业自身产业及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由此造成的行业竞争力和对上游资源控制力薄弱[1]。
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集中程度,可以说是这个产业在国际上竞争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一个产业中前几家大型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的总和,可以表现该行业的集中程度。目前,我国一些行业的集中度偏低,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以我国的钢铁企业为例,固然我国铁矿石的进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但由于行业内部企业分散,致使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能力弱,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铁矿石谈判中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再如我国的稀土行业,几年前,我国稀土价格因为便宜而闹得沸沸扬扬,尽管我国稀土出口量占国际市场份额的绝大多数,但定价权不掌握在我国的企业手中,这造成了几年前稀土价格持续低迷。这些都是由于我国部分产业集中度的偏低,造成了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影响到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主动权和竞争力。
企业做大也要做强
企业做强做大做长久,几乎是所有企业的梦想和使命,中央企业亦不例外。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参与到国际化进程中,已经成为必然。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去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就表示,要加快推进央企“走出去”步伐,积极开展海外业务,提升国际市场份额,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时,培养央企全球化的战略思维和开放视野,立足全球配置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各类资源,逐步实现战略、运营、管理、文化全球化,深化国际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掌握国际竞争规则,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由此可见,公司有国籍,市场无国界再次支撑了央企“走出去”的步伐。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大型央企的改制基本完成,中国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大规模启动,而“走出去”的成果,也成为考察央企管理者们能力的主要标准中的一项。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研究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中有一个规模收益递增的趋势,所以企业追求规模扩张,特别是超越国界的扩张,激发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经济动机。”
多年来,在央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探索中,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的足迹具有典范意义。2003年,重组后的华能集团明确提出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海外投资建设、管理、开发、拥有电厂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走出去”战略[2]。
当年12月16日,华能以2.27亿美元成功竞标收购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两大发电厂权益的OzGen公司50%的股权。这个真正产权介入式的跨国并购,迈出了华能“走出去”战略中实质性的第一步。2008年3月24日,华能集团以42.35亿新元的价格,成功收购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拥有的大士能源公司100%股权,拥有了其267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新加坡电力市场超过25%的市场份额。至此,华能成为了新加坡发电和电力零售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今年6月10日,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于香港联合交易主板开始挂牌交易,华能新能源跨进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公司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起点。
华能的海外收获颇多,在澳大利亚OzGen公司项目上,澳洲电力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累计获得8600多万美元的现金回报;在新加坡大士能源公司项目上,在被华能收购一年半后,该公司已实现税前利润1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回报率达10%,并获得新加坡政府批准,将投资100亿元开发当地一个新的能源项目,使华能在新加坡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判断一桩海外并购是否买卖划算,不仅要看收购的价格和投资的收益,更要看对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长远影响。中央企业要想成功“走出去”,就要将国际化视野放得更开,眼光放得更远。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进行‘贪大求洋’、不切实际的收购。只有资产优良、有收益前景,并且有利于华能战略发展的项目才收购。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说:“所谓世界之强企也,非规模大之谓也,有竞争力之谓也。”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走向世界的路还很长,必须保持清醒,切忌浮躁,力戒虚夸,诚所愿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企业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困难。如今的中央企业,肩负着国际化的使命以及建立市场竞争基础、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的职能。随着央企“走出去”力度的不断加大,海外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模式和方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大企业做大要注重风险
根据美国联邦政府的规定,通用汽车必须在2009年6月1日的最后期限以前完成业务重组计划,而取得足够债券持有人的支持则是重组计划的必要内容之一,否则不给予通用更多的救助资金,通用只能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分析近几年通用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通用汽车几乎是一直在亏损。到2008年第二季度,通用汽车宣布,由于油价原因,皮卡和SUV销售不佳,导致通用汽车季度亏损155亿美元,创下企业季度亏损的世界纪录。自进入2008年以来,通用汽车的股票大跌56%,股价曾下探至1954年以来的最低点。通用汽车的市场风险看似金融危机所致,其实质一直存在着市场经营方面的的问题[3]。
通用汽车起死回生。但是,6月1日,美国第一大车企通用汽车破产重组,美国政府以61%的股份将通用汽车贴上了国有企业的标签。通用汽车不仅终止了业绩迅速下滑的噩梦,更以重组后一系列新的发展计划,快速地回归全球经济轨道。2010年4月,在破产保护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通用汽车就偿还了政府的全部贷款,并实现了正现金流的增长。不过,让人称奇的并不仅仅是通用汽车起死回生的经历,这个在西方自由化市场经济中浸润多年的汽车巨人,在金融危机导致的生死关头,却因“被国有化”而得以脱险,这不能不引起汽车界和经济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其实,通用汽车不过是搭上了美国政府“国有化”举措的顺风车。2007年华尔街次贷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将欧美等国的金融业推上了失速的战车,危机让美国的实体经济也面临崩溃的风险,为避免全盘颠覆,欧美等国不得不紧急启动了以“国有化”为主要模式的大规模政府救助行动。
大企业的经营难度加大。通用汽车虽然能被“国有化”起死回生,但是不得不分析大企业发展中的风险问题,并不是企业大就能不死。大型企业有助于企业的成本的降低,成本的优势是大型企业最重要的优势之一。成本的优势运用得好,就会转化为效益。一般来说,大型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小企业要好,但大型企业的管理难度比中小企业困难,往往会因大企业病而影响企业的效率。企业规模扩大、产业类型和管理层次增多后,可能产生的信息阻隔、信息传递速度衰减或内容失真、决策得不到不折不扣贯彻、指令执行出现严重偏差、企业成本增加、制度繁琐以及组织机构官僚化等,使企业响应市场的能力降低,生存质量不断弱化,逐步走向低劣甚至衰败,大企业病是当今世界各国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珍惜。
参考文献
[1] 来源于中国企业报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10628/4198851.shtml
[2] 来源于中国企业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628
[3] 来源于中国网:大企业也会死:通用汽车哭泣的“榜样”http://news.hainan.net
↑上一篇:为什么波音不做发动机等战略三问
↓下一篇:中小企业的成长战略